壹、幸福的源起 :

「崇蘭庄」舊名鳳山縣港西中里宗蘭庄, 自清領時期發展至今近二百八十年歷史,近年來屏東市擴大都市計畫範圍,在崇蘭地區設立公園及學校,吸引大量的新住民,道路的開關衝擊原有聚落的生活。

社區可分為「舊聚落型態」和「新建築型態」。

「舊聚落型態」以老人及婦幼居多,社區意識強烈,社區經濟以農工為主,公共設施不足,人口結構高齡化,平均壽命延長,老人照顧需求增高,又因社會環境變遷,家庭結構核心化,婦女就業需求亦大幅度增加, 致使家庭所能扮演的照顧功能漸受影響。需要較多的社會支持與照顧。

「新建築型態」以小家庭為主,家庭成員的教育程度較高,對於子女教育及生活品質要求較高。

為促進地方繁榮及加強社區關懷,民國85年6月成立屏東縣屏東市崇蘭社區發展協會,連結行政部門、教育機構、立案組織及宗教團體等社會資源,以「自主參與」的精神,帶領居民深入瞭解崇蘭,並參與社區營造。

貳、社區範圍、戶數、人口數:

110年6月戶政統計資料,崇蘭里現有戶數5549戶,居住人口數14960名, 65歲以上人口數1885名,獨居者20名,中低收入戶55名。

參、立案日期、核准字號及聯絡方式:

八五屏府社政字第112877號函於
中華民國85年1月1日成立。
■ 理事長:鐘玉芬 電話:08-7330924
■ 社區地址:屏東市崇蘭里博愛路427號
■ 電子信箱:ago7330924@gmail.com

肆、地方特色:

一、人文教育:

a) 蕭氏家族清代在屏東開基立業,繁衍至今,其族系對地方的貢獻眾多,諸如蕭文鳳 (1853恩貢生)、蕭啟邦(1858歲貢生)屏東書院總理、蕭文蘭(1860拔貢生),在在都是屏東拓墾及文教開發的見證與縮影。
b) 財團法人蕭珍記文化藝術基金會在地方推動各種藝文活動。
c) 屏東縣屏東市崇蘭社區發展協會,透過社區組織凝聚居民共識。
d) 崇蘭社區媽媽教室成立民俗陣頭素蘭陣,積極參與社區表演,並與其他社區交流。

e) 屏東市昌黎殿管理委員會,讓地方信仰中心制度化,朝向科技寺廟的目標邁進。
f) 慈濟基金會屏東市分會設點,舉辦手語及巧藝班課程等活動。
g) 中華易簡太極拳協會屏東市分會,定期在社區廣場練習及推廣養身拳法。
h) 屏東縣崇蘭國民小學是崇蘭正規學習場域 ,社區與學校保持良好互動。

二、地方文史:

a) 蘭陵學堂:

祭祀公業法人屏東縣蕭珍記擴充服務社區能量,考量舊崇蘭派出所建物良好堪用,並為節省政府財政,提請縣府將其保留,交由財團法人蕭珍記文化藝術基金會代管,設立「蘭陵學堂」社區學習中心,並配合屏東縣屏東市崇蘭社區發展協會,辦理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成為閒置空間再利用之良好典範。

b) 阿緱故事館:

「課餘軒」為日治時期之蕭家學堂,建於1927年,於1936 年6月1日成立「蘭陵托兒所」,1954年正 式成為第一屆崇蘭幼稚園。2004年以閒置空間再利用的積極作法設立「阿緱故事館-課餘軒」,並朝向專業博物館目標邁進。

c) 蕭氏家廟:

位在屏東市崇蘭里的蕭氏家廟,創建於1880年,為一深具文教功能的傳統宗祠。
蕭氏家廟在建築立面上的大門對聯「崇蘭在室和氣所生, 老竹當天清陰可托」,以及牆堵頂端的團聯字樣「環山 」、「抱水」等,均呈現書香門第的風貌。

d) 昌黎殿(三山國王廟):

昌黎殿創建於1928年,1947年啟修。1969年建為(崇隆宮)未辦理寺廟變更登記,2011年成立寺廟重建委員會,2018年完成昌黎殿寺廟重建工程。

三、自然景觀:

a) 崇蘭圳:

崇蘭舊圳由吳傳修築於西元1797年作為灌溉水稻用,若上游的百姓用水量需求大時,下游的百姓就面臨缺水之苦,而灌或稻田需要大量的水,常常趁夜引「圳溝水」,非常辛苦。也因水源問題,導致北勢頭與崇蘭地區的居民不合,為禁止子女往來。
在崇蘭(現在的中山路,自由路附近)建造一隻烏龜,而北勢頭居民則建造一隻蛇,作為界線互不侵犯,但現今烏龜和蛇已拆除。後於西元1874年由蕭文崁亦是蕭珍記祭祀公業管理人,申請修築崇蘭新圳才解決水源問題。

b) 崇蘭456藝術巷弄:

以新故鄉社區營造「文化崇蘭,藝術社區 」,引導民眾參與及近似社會運動方式,挑出遭受忽視的角落,迫使居民反省與思考, 自發性參與社區環境改造。藝術工作者曹陽、陳林莉、 陳美玲,以在地故事為題材,進行彩繪創作,讓藝術以不同的路徑進入社區,加強視覺特色,賦予舊巷弄新風采,推展環境美學。

c) 崇蘭環保無菸公園:

崇蘭社區在西元2009年通過衛生署國民 康局健康社區認證屏東市公所亦選定崇蘭環保公園為屏東市第二座無菸公園,作為推動健康城市的具體行動。

四、社區產業:

a) 崇蘭絲瓜:

台灣光復初期,崇蘭在地人除了稻米以外 ,也以絲瓜為重要農作物。在早期崇蘭絲瓜是在稻米收成後再種植,此品種絲瓜長出七片葉子時(約一個月左右),就會開花結成絲瓜,此絲瓜稱為「七葉瓜」或「糯米瓜」又因為崇蘭的絲瓜不用棚架栽種,而直接種在地上,所以又稱「土腳瓜」。至於七葉瓜的由來,據耆老轉述,因當時農民生活艱苦,小孩到絲瓜田偷摘絲瓜藤的末端(絲瓜心)回家煮食,沒想到竟為絲瓜成長增添養分,也因此培育出大又甜美的崇蘭七葉瓜。

伍、社區資源連結與整合:

一、社區組織

二、社區協力夥伴

陸、福利社區化執行策略:

1、舉辦社區人文講堂,讓社區居民瞭解在地文化。
2、辦理社區志工培訓課程,並參與社區健康學苑種仔師資課程。
3、結合社區實習方案,推展青年學生參與社區營造工作。
4、辦理王科年社區文藝祭,豐富社區居民人文藝術涵養。
5、成立社區閱讀室,結合北管研習及書法研習,推動社區閱讀風氣。
6、成立「蘭陵學堂」社區學習中心,辦理「社區健康學苑」課程。
7、辦理「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提供電話問安、諮詢、關懷訪視、健康促進活動、餐飲服務等。
8、協助社區環境綠美化以及環境改造。

柒、福利社區化執行策略:

1、辦理健康學苑課程,提升志工能力,培養居民正確的健康概念。
2、結合慈濟基金會屏東分會,協助社區人文教育及公園環境維護。
3、建置太極拳、回春操、元極舞、社交舞 …等社團的運動地圖。
4、結合7-11及屏東基督教醫院辦理「社區 健康小站」。
5、組織社區志願工作服務隊參加祥和計畫。
6、結合導護媽媽及女義警隊協助國小學童之上、下學安全維護。
7、辦理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及弱勢家庭學童課後陪伴…等業務。
8、成立蘭陵學堂社區學習中心,推展社區終身學習。
9、每週三資源回收點。
10、結合社區工坊辦理「黑金町文創市集」。
11、每週四結合明誠書院辦理兒童讀經班。
12、結合昌黎殿及蕭珍記文化藝術基金會辦理「阿緱社區文藝祭」。
13、連結新興、大湖、龍華、頂柳…等社區 ,組織健康社區聯盟。

捌、未來展望:

一、發展目標:

a) 建立民眾參與機制,推動青少年參與社造工作。
b) 持續辦理社區志工招募及在地人才培訓。
c) 落實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工作,協助弱勢 顧。
d) 以文化崇蘭、藝術社區協助地方永續發展。
e) 串連在地資源,營造和樂的健康社區。

二、發展策略:

a) 推動安全農業,發展社區健康產業。
b) 以大汴頭的春天,推展崇蘭圳聚落文化景觀。
c) 加強「蕭氏家廟」古蹟維護再利用。
d) 推展【王科年】社區文藝祭文化活動。
e) 結合NGO、NPO及加強社區志工培養。

三、社區願景:

a) 建構深具人文關懷的生活空間。
b) 提升社區治安防治的有效作法。
c) 營造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環境。
d) 持續推動社福照顧與健康營造。
e) 打造具有經濟活力的地方產業。

玖、幸福的心情故事… 開滿朱槿的牛車道

崇蘭社區有一條牛車道,只能容下1部車的距離,這條約近 400米的巷道銜接到蕭氏家廟, 是崇蘭開庄的起點,早年是牛車通行的牛車道, 整條巷道最窄的路寬僅2米半, 只能容下1部車的距離,蕭家子弟從這條看似狹窄的道路,走出一條康莊大道。這條牛車道對當地居民來說,深具歷史情感,沿線房舍因保存良好,90年前重建的閩式磚造建築不僅沒有傾頹,反而透著早年大宅門的風韻,崇蘭社區發展協會為讓老庄現新意,選擇崇蘭開庄280年的博愛路456巷的空間,請到在地藝術工作者曹陽、陳林莉、陳美玲和陳忠献等人進行創作。向陽的大紅朱槿及熱情的九重葛陪著許多屏東人長大,這群藝術家結合民眾進行創作。在老舊牆面進行彩繪圖案,加上以回收材料打造的口袋花園,讓近400米巷弄改頭換面,轉入巷弄之間,「花」現驚喜。迷了路卻闖進了日治時間的橫樑、古井或拱門,彷彿墜入時光井,回到充滿人情味的從前。在舊即新的創意下,推動「文化崇蘭‧藝術社區」社區營造工作的主要推手蕭永忠說,這條老街道雖然狹窄,但「變臉」後的社區不僅變漂亮,更變年輕了,未來將串起縣定古蹟蕭氏家廟、蘭陵學堂等文化景點,結合繪畫、音樂等藝文活動,用藝術讓舊部落繼續活化新生。

返回頂端